成立 PCMan Facebook 專頁

之前常被許多網友要求加 Facebook,但是數量過多難以管理,大部分也都不認識,無法一一加入,所以成立 PCMan FB 專頁。未來長篇的文章還是會放 Blog 上,而平常的小動態會放在 FB。
另外,現在也可以使用 http://blog.pcman.im/ 來連到本網站

2011年8月26日 星期五

投稿聯合報:病人多、醫護少 衛署「去函」能改善?

http://udn.com/NEWS/OPINION/X1/6552700.shtml#ixzz1WBuVbZr5


病人多、醫護少 衛署「去函」能改善?
近來有醫師疑似過勞死,引發輿論質疑,衛生署提出調查數字,認為我國住院醫師每周平均工時,和美國相當,這是明顯低估。
以醫學中心內科為例,因為責任制,加班是常態,每天超過十二至十三小時很常見。值班每月九至十一班,每班廿四小時,隔天不補休。若夜間遇到重症急救,可能連續工作卅六小時,假日人力縮減,狀況就更加劇。內科尚如此,遑論外科。
醫院評鑑雖訂有每人照護十五床以下,在出入快的科,可能白天五個病人出院,三個病人入院,夜間急診收二個,隔天雖總數不變,但卻是處理了十位病患。
新病患需從頭詳細問診,且出入院有大量文書需繕寫。照顧床數超過的醫院,當然只能短報。若照實呈報評鑑無法通過,健保給付會降低,財務更吃緊,非但不能擴編人力,可能還要減薪,無疑雪上加霜。病人多、醫護少是事實,就算衛生署「去函要求改善」,血汗醫院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。
工時長是症狀,「重症無醫師」才是病因。衛生署不對症下藥,增加重症人力,卻欲以法規強制壓縮工時,將適得其反。一旦工時納入醫院評鑑,屆時招不到人的醫院,只好被迫造假工時數據以通過評鑑。
內外婦兒、急診等重症科「錢少事多糾紛多」,人盡皆知。只道德「呼籲」大家投入重症,消極「去函」要求醫院改善,請問衛生署,要怎麼改善?

4 則留言:

匿名 提到...

請問為何"重症"的門診糾紛多呢?我覺得某種程度是因為現在人某種意識抬頭,比較容易產生紛爭,但是這些紛爭背後是接漏了原本紛爭?還是民眾的醫療常識不足所造成的紛爭?

PCMan 提到...

這個問題成因很多:
1. 醫療有其不確定性,醫學對於人體未知的部份,遠多過已知,能治療的疾病其實也很有限,很多時候,即便頃力救治,也不能確保有效,但消費者意識抬頭,病家期待高,常難以接受此事實,因而將必然的風險和不確定性,全數歸因於醫護人員疏失。
2. 重症病患本來病情嚴重,治療就困難,很多已經超出目前醫療的能力範圍,因此經常無法讓病患獲得滿意的治療結果,但病患難以瞭解並接受此一事實。
3. 每個行業,都有能力好和不好的人,也有職業道德好和不好的,醫療也不例外。重症的科別,如果由不好的醫師來看,比起小科當然更容易出事。
4. 有部份糾紛確實導因於疏失,然而疏失的背後有時是因為工作人員過勞,人力不足,或是醫療制度的不健全,並非完全是醫療人員個人過失,但民眾求償時為了加速法律過程,喜好以刑法逼民法,因此把全體醫護以刑事訴訟告上法院。
5. 還有其他很多的原因,族繁不及備載。

匿名 提到...

我是之前匿名者。
我覺得大致上分為"溝通"與"制度"問題比較大,另外也有小部分是"能力"的問題。
"能力"應該交給學校跟某些制度面來改善。
"溝通"則是醫生也要認知到他們與病患之間的落差,有些醫生真的是很懶著跟病人說明醫學原理,導致認知落差,進而產生糾紛。甚至我有遇到醫生,開刀給家屬的意見是手術成功與否"看老天爺",我的天啊,醫生應該給個數據,即使說低到10%也是專業的說法,竟然說"看老天爺"!!!(該種手術並非世界罕見的,名列台灣十大死亡病因)

"制度"就是最弔詭的一個東西,讓我想起有人說,很多公司推行KPI,結果就是訓練得大家想辦法取巧達到KPI,最後KPI流於形式。這跟pcman提到的一樣,感覺真的還必須遇到一個認真執行,讓醫院指標真的導向正向循環,而非逆向循環的窘境。

另外台灣很多制度都是鸚鵡學舌,搞得制度流於形式,舉例以六個標準差來說,很多人都認為變動要小於六個標準差才好。我遇過一個執行多年的人,他說:難道一家正在成長的公司,你要規定sales他下一季業績最多只能+3 sigma??這個是腦袋不大正常吧!?六個標準差是評量指標,告訴你有"異常",可是"異常"不表示不好。

希望那些制定制度的能,能真的搞動制度跟現實的結合。

匿名 提到...

恭喜投書大作登出。